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一个巨大的阴谋,是现实中的反间战:老罗单挑方舟子,无奈处于下风。遂联合韩寒拉拢麦田阴了方舟子。麦田其实是方舟子队伍中韩方的间谍,眼见阴谋得逞,老罗韩寒将要举杯庆祝之时,方舟子凭借惯有的“偏执”和顽强奋起而战,韩寒措手不及,更出人意料的是麦田居然反水,成了双面间谍,谍战片就这样继续上演,从一个简单的MV演变成了无间道兼星球大战系列片,台下观众一方面批双方演技太差,一方面却又欲罢不能的买票去观看。最终,幕后总导演罗胖子左拥韩寒右抱方舟子,用其天生的小眼睛含情脉脉且真挚的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不遗余力的表演成就了我多年来的导演梦。

   事后,老罗再次开启全国巡讲,主题已从“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之路”变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导演之路”

   上述纯属本人的戏说,却也体现了我的一个基本态度。本来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借此支持韩寒。可是在真相大白之前,这和我一贯的不分立场只认是非的态度是相悖的,于是我选择观望。后来,这场“神仙吵架”吸引了更多知识分子的关注,特别是法学家的进入。过去我的写文章习惯告诉我,法学家一进入一行文,我就通常被吓的不敢说话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对法学家的敬畏,同时也让我对法学家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我想做出改变,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先就事论事吧,基本事实就是:首先,就是否代笔问题,韩寒无法自证清白,他的手稿根本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当然他无需100%意义上的自证清白,世间没有这个道理。其次,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的考虑,韩寒并没有按照方舟子所建议的那样对方舟子的每条质疑逐条做出解释。(这其实是我认为解决问题,弄清真相的最佳方式,如果打字嫌麻烦,完全可以口述录视频)最后,方舟子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韩寒的文章是由他人代笔而来。(他主要的手段其实就是所谓的文本分析法,就是分析作者在其小说中留露出的时代烙印和文字风格,借此证明作者的实际年龄,这个方法的缺憾之处就是它只是猜测。当然,不同猜测会有一个和最终事实接近程度的差异。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高鹗续写的,可以说某篇文章不是出在鲁迅之手,反正死无对证,而对于现在健在的作者来说,这种质疑其实完全是可以通过逐一解释来化解的,韩寒没有采用这种方法,我表示很遗憾)。

基本事实就这些,下面进入偏离事实的胡扯领域。

方舟子,我对他的喜爱的全部原因就在于他的“偏执”,他的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就是喜欢他的较真劲,喜欢他那种除了掌握公权力人物之外的所有人都不怕得罪的行为。如果真如他自己所说,他其实不是一个“偏执”的人,我对他的好感反而会降低。

你说方舟子是选择性打假,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像我们质疑政府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一样,从结果上来看,方舟子肯定是普遍造假选择性打假,只要他不能打进所有造假,他都是选择性打假,至于是不是真的如他所说打假只是碰上了,这个其实比打黑是被逼无奈要难以判断的多。

你说方舟子其实是一个绝顶聪明和懦弱的人,他深知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他的矛头很少对象公权力。对于他的这些行为我是认同的,但对于其行为的定性,我则有不同意见。往好的方面想,方舟子目前的行为说不定只是一个策略,道理和很多媒体在政治压力下主动“自律”是一样的,何况方舟子不是媒体,只是一个个人微博。就算方舟子真的是一个谄媚人民惧怕公权力的投机分子,人家那样做也是他的自由。你问我,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是手段重要还是目的重要,是动机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典型如伪善也是善,作秀也是不错的开始。但最重要的是,你要先能活下来,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一个长期博弈。从这个角度看,我还是很支持方舟子的。

你说方舟子其实是一个缺乏幽默不解风情的人,虽然对他了解不多,但我倾向于赞同这个说法。人家韩寒其实刚开始对他没有恶意,可他竟也能错误的理解。你说最近中国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大家都淡定不下来了,韩寒也再次发文评这出重庆美剧的时候,方舟子居然淡定且专注的在其微博上指出韩寒新文中存在的错别字和成语滥用...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就是方舟子和韩寒的不同之处,也是为什么韩寒更受人喜欢之处。

  上述关于方舟子的评价是我感觉比较有把握的,下述的评价或许偏离真实的方舟子更多。

  单从声音和相貌来说,其实我是可以感受到方舟子的真诚的。四十岁的老男人对于自己的相貌是负有主要责任的,相由心生在这一阶段不是说着玩的。在我看来,你怎么对待外部世界,你在外部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你,这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足够真诚的对待自己。单从声音和长相来看,我觉得方舟子是那种真诚对待自己的人,可是从他接受山西老梁的采访,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来看,对于“打倒”韩寒,他是充满快意的,而他却在采访中否认这份快意,如果不是他在媒体面前的刻意伪装,他的真诚不免要打折扣。从这点看,我更期待那是他在媒体面前的刻意伪装。

   方舟子早年煽情的说:“总有一天我终将归来,不管以什么方式,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可悲地无可奈何地深爱着这个多灾多难一点也不可爱的民族”,真是一个好青年,我不禁为之感动,这里没有任何讽刺的意味。我想他的这种爱国情怀和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一样的。

  对于当年的这句话,方舟子现在评论道:“不管怎么样你是她的一份子,这是永远摆脱不了的。”割裂的看这句话,没有任何问题,但当和上句话放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方舟子现在仍然在内心深处可悲的无可奈何地深爱着这个多灾多难一点也不可爱的民族。在这一问题上,方舟子远没有艾青的儿子艾胖子真诚,艾胖子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选择生活在中国,不是因为爱这个神奇的国家,只是因为习惯。当然,我还是更愿意认为这是方舟子在媒体面前的伪装。

  这也就是说到了我对方舟子另外一处的不满,即他在微博中那“有选择性”的引用和转帖。当然,这和微博140字上限有关,也和转载是否代表认同和承担责任这一悬而未决的法理问题有关,如果不是出于本身的恶意,方舟子在转帖上是否可以更谨慎一些呢?遥想当年,人家财新记者何娟只是就霍金爱因斯坦是否有信仰的问题发了条微博,就遭到了他对人家“造谣”的职责,我想这种行为是比较不负责任的。至少,对于一个有着无数“非理性”“低素质”粉丝的公众人物更是应该谨慎一点。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主观感受,对于作家来说,观其文知其人,方舟子当然也写了很多文学作品,可惜我由于时间问题没有去读。对于一个人来说,除了观其文之外,还有一个方式知其人,那就是看他所喜爱和佩服的作家。方舟子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原因就是其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我坦诚,这一点上我认为鲁迅实在平平淡淡,我主观的认为喜欢鲁迅的人其实是品味和鉴赏力低下的人。顺便装逼的提一句,我最喜欢的码字的人是尼采。

   下面来说韩寒吧。

   韩寒,这是一个深刻影响了我的人....可以说我没有漏掉他的每本小说,每篇杂文。喜欢韩寒,其实是喜欢他真诚的面对自己,虽说也很装逼,但在大问题上在根本问题上总是很真诚的面对自己。他带给我的除了“莫装逼,装逼遭雷劈”的启示之外,就是要足够勇敢,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读了这么多年韩寒的文字,说些什么呢。这Y《三重门》确实写得不错,之后的书一本比一本烂,让我不时产生“伤仲永”之感。从《长安乱》时,韩寒的文字开始负责起来,可以看出,那时韩寒写书已经脱离了生活所迫写书只为换几条轮胎的尬尴窘境。《他的国》《1988》相比之前都有所进步,但个人感觉距离《三重门》的水平还是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他现在遭受如此质疑的一个很大原因,作家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

   我想每个真诚面对自己的人,都会对某些问题比较在意。如记者在意别人说其造谣,作家在意别人说其代笔,小姐在意客人给的钱少,天上人家里的可能还在意别人对其“活好”的质疑,这或许就是韩寒这次这么愤怒的原因吧。顺便提一点,关于论战吵架什么的,千万不要有情绪上的认真,你一认真你就输了。方舟子在这一点上做的就非常好。

   正如我上述所说,韩寒这次让我小失望,我要是韩寒,我会尝试逐一解释方舟子的质疑,口述录音然后上传其实还是挺简单的,至少比打官司什么的简单很多。

  这其实是和我主观非常非常难以接受韩寒其实是“人造”的这一说法,这种感觉有点像某个小三发现真相后仍不愿意相信自己竟然是小三差不多。三人成虎,这其实是真理,成不了虎也能唬住你。

  那韩寒有没有可能是“人造的呢”?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这里是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退一步讲,进一步讲,韩寒万一真的是“人造”的,对我来说榜样破灭后,我会受到影响吗?我觉得不会,充其量只会发一条这样的微博:连韩寒都造假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对于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人,我反而不愿意去多说了,祝福他吧。

 “神仙打架”的一个好处就是能让普通人开开眼界。比如说娱乐明星、法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等的加入。

  现在看来,边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质疑和污蔑之间的边界在哪?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公共人物公权和私权的边界在哪?这些问题,目前我还没有想清楚,暂且不予评论。

  但有一个现象是我比较反感的,那就是什么问题都往文革上靠,开口闭口文革,这是我非常非常厌恶的。我们说,文革是人性中恶的极大释放,它是保罗万象的。基于此,后来任何只要稍微涉及到人性中“恶”的部分其实都是可以和文革联系的,但这样的联系在我看来更多的是装逼和炫耀。那对文革的警惕是不是危言耸听呢?其实看看中国这几年的发展,貌似也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也很矛盾,不喜欢听文革这个词却也觉得有必要防止它复辟。有一点目前是逐渐清晰的,那就是学者什么的,开口闭口文革,心理总想着那个逻辑是不得人心的,整个一个跳梁小丑,左半边红脸,右半年黑脸,中间不分青红皂白。最为关键的是,指望那一套逻辑你也跳不上梁去,上不了位的。

  另外一个我想说的是恶意推定问题。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恶意推定在中国就是一个常识。常识的常识就是常识都是因地制宜,当下中国对潜规则的普遍迷信就是最好的体现。社会不诚信的人多了,大家自然就互相恶意推定,诚信的人多了,彼此之间就善意了。当然,这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政府不诚信。那中国的出路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是所谓的和平非暴力理性建设和爱,根本点在于愤怒和不满,这是一切改变的基础。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非理性”“低素质”粉丝问题。虽然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不管看巴萨VS皇马之间的世纪大战,或者是看湖人VS快船之间的洛城德比,或者是看林书豪在NBA的爆发,最终都会演变成为大陆不同城市粉丝之间的地域攻击,这个问题我实在搞不懂,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人格其实本身就应该是分裂的,统一的人格则是生命力低下的表现,更何况现在工作压力那么大,众多网民在网上和网下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你要是能包容那些在网上整天异常愤怒说的头头是道仿佛立马揭竿而起而实际中却无所作为平平庸庸的人,那也应该能接受那些在网上粉这个粉那个亦步亦趋马首是瞻仿佛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其实两者差距不大,我们似乎应该有点信心,这个信心来源就是你周围那些在网上很激愤的人其实是那么的随和、那些心狠手辣的贪官原来是那么一个好父亲。

   就说这么多吧,顺便附上之前写方舟子VS李开复时我写的杂谈,(因为没有为自己预设读者,所以写的非常烂)算是对这篇文字的补充,也借此说明我所注重的:人要真诚的面对自己。

没有立场,只认是非——我观方舟子PK李开复 

方舟子,我是喜欢的。理由很简单,在中国他这样的人很少见,只要不是大奸大恶,没有实质性损害他人权益,我都喜欢。哪怕是彻头彻尾的大奸大恶,只要他足够另类,我都不讨厌,这里体现了我对特立独行者的偏爱。

用李开复自己曾经描述方舟子的话来描述一下方舟子吧—“永远具有怀疑精神的打假斗士”

李开复,我也是喜欢的,刚上大一时,看过他写的给中国大学生的文章,至今受益匪浅感同身受且认真贯彻的一点就如他所说的,大学生最重要的要培养快速自我修正的能力。至于他所说的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这听起来很好,但于大学生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发现,根本点还在于有那么多的人其实是没有性格的,对于这群没有性格的人,你不可能指望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性格即是指偏好和欲望都是自己的而不是外界加给自己的。

李开复的书我没有看过,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商人的自传,更不会去看还活着人的自传,因为只要他们还在,总是有自我美化的意识在里面,对于他们的认识也不会那么清楚,盖棺方可能定论。不过我还是看了李开复的一个演讲,现在我已经忘了演讲的主题,不过演讲的最后五分钟对我的影响却很大,因为李开复说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做一个平衡且完整的人,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很好的判断力。他的这五分钟演讲对还在上大二迷失自我且极端极端的我影响很大。

我记忆最深切的李开复说过的话,“要有勇气来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要有胸怀来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差别”。后来我知道这句话其实是李开复引述同事的话,但这不会影响这句话必将成为经典。

这就是过去我对方舟子和李开复的一切所知。

现在我再来谈谈李开复和方舟子的这场PK。

再谈之前,我愿意先说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我不预设立场,只认对错,只就事论事,只想知道这次事件的事实真相,这其实是一条几乎可以普遍适应的原则,即古人所谓的不“因噎废食,因人废言”。

原则二:观点即是观点,不要和人格道德等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指责别人有人格缺陷或道德缺陷,那前提一定是存在一个完美人格和道德完人。据我所知,太监似乎是最接近常人眼里完美人格的人,而卫道士却都是一群愚顽不化的小丑而已。

原则三:成王败寇,这在中国还是普遍适用,能力和成就在哪都是最好的证明,可是当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是不是应该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的瑕疵和小伎俩呢?至少当被别人指出过去的瑕疵时,不应该千方百计去遮盖去狡辩,所谓欲盖弥彰。

原则四: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权,我们都应尊重这个权利。

原则五:别无故转移话题,言语粗鲁。

有了上述五个原则,李开复和方舟子的这次PK就清晰多了。

首先,我们没有理由去对李开复或方舟子做人身攻击,擅自指责别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只不过是一场肤浅和自相情愿。有人指责方舟子应该专心去做学术,而不是向疯狗一样去乱咬人;同样有人指责李开复来到中国后,手握好几亿美元创办创新工场好几年却没任何实质性企业诞生,不专心实业却举办了300多场演讲会,太好为人师。其实这都是人家自己的事,我们说说而已,不必太投入。

其次,不要因为李开复或者方舟子以前做了什么,有什么成就,国籍在哪,性格是否有缺陷,影响力是否足够大,是否和自己有过过节,是否对自己产生过重大影响,就为自己预设立场,不论是非,只有立场。

最后,总是有人指责方舟子自我炒作,选择性打假,欺软怕硬,总是找软柿子捏,不敢涉及任何官场人物。我想说,这样的指责其实很幼稚,就如同凤姐消遣了无数个茶余饭后却还是被横加指责一样,其实没有人要求你关注,当然你也没有权利去仅仅因为人家不感磨刀霍霍向官场就指责别人。在中国,遍地是假,造假都是很简单很表面的抄袭剽窃改文凭添加有毒物质等低级造假,打假其实不需要太高的专业知识,最为重要的是,在遍地是假一辈子打不完的情况下,挑谁打都会有选择性打假的嫌疑,这没办法。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将焦点重新放到李开复是否真的拔高了自己,这才是这场PK的重点。

方舟子针对李开复有一系列质疑,李开复最初也都一一回复,据我的观察和分析,李开复的答复显然不能服众,事情果然还是向着欲盖弥彰的方向发展,在这件事上,我倾向于认同方舟子对李开复的质疑:李根本没当过副教授,也不是CMU史上最年轻助教,李甚至都没有CMU校方的助理教授聘书!

到现在为止,事情还没有结束,我不敢擅自做定论,不过我想说一下我对此的感受。

在中国这个普遍没有诚信的社会里,在自传里吹吹小牛实在算不上什么,大家其实对此并不是那么的在意,成王败寇,何况正如我在文章之初说的,人总有自我美化吹吹小牛的潜意识,这不仅仅体现在自传里,就连在博客里写篇文章都是这样,如果你为自己预想了读者和观众,你总有去迎合他们去美化自己的潜在冲动,这也是我关闭之前博客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已经无法再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在简历中自我拔高下其实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据我了解,在当下中国,很少有大学应届生的学历没有自我拔高。于我自己来说,我也拔高了我的简历。在开始,我是很不愿意这么干的,但大家都这么做,我安慰自己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能获得笔试和面试机会,只是不想让自己的简历石沉大海。拔高自己没什么,但当你得到了面试机会,并最终在工作中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坦然的承认自己拔高自己这回事?我在此对自己立下一个约定:我要在当下实习的单位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单位最终有意要我留下,在最终签约前,我一定会和领导坦承我最初的简历有拔高自己的部分。

我还想就诚信不诚信的问题来谈谈。其实我不是那么在乎,诚信固然好,不诚信,我也能接受,与我自己来说,我基本上是很诚信的,那是因为我没有精力和脑力去撒谎,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诚信并不是心灵深处的要求,而只是因为没有精力和能力和脑力去撒谎。世界有那么多事可以做,没必要非通过不诚信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诚信的社会的交易成本显然要低很多,社会效率会提高不少,人活得也比较轻松,可以腾出精力来坐更多其他有意义的事。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我总是想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不诚信的社会其实还是很好玩的,有那么多素材可以研究,可以写,可以消遣我的时光,现在我还是乐在其中。

最后,我还想就名人效应谈谈。在中国,我们需要权威,而不是真相,需要资历,而不是事实,需要各方面的完人和标准,而不是另类和争鸣,需要站对队伍,而不是对错是非。

对此,你可以得出结论,这是多么傻逼的国家啊,活着这里多么悲哀。当然,你也可以得出结论,咦?这是什么地方,太有趣了,活在这里多有意思啊。

 

 

 

话题:



0

推荐

马安越

马安越

8篇文章 11年前更新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8篇
  • 文章归档
2012年 8篇